医生的中年危机,就在这个字上…
前两天,老朋友高医生来电话咨询,想学解剖。
高医生来自山东,今年40出头,皮肤医生出身,3年前开始学注射,“因为只会做皮肤的医生很难找工作了。”
他说自己听过一次吴宇萌院长的线上课,耳目一新:枯燥的解剖,居然可以讲得这样有趣!
但谈到报名学习解剖班时,他明显又很犹豫。说想去,又不敢去?
我问为啥不敢,是怕尸体(标本)么?
他摆摆手,说不是。
他说,是搞懂了更害怕。
这下我明白了。
注射医生到底在怕什么?
对大多数人来说,解剖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,但又很基础和重要。
没有任何一个医生会否认学习解剖的重要性,但似乎又觉得“重要但不紧急”。
他们心里会有一个困惑,就是感觉解剖学了,对微整临床到底有多大帮助?
甚至害怕不仅没有帮助,还会更困惑。
因为本来不知道这里有血管,但“无知者无畏”,还敢操作。结果学完知道危险了,反而不敢下手了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。那问题在哪里呢?
其实核心的问题在于,微整类项目和开放式手术,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开放式手术很直观。
而微整永远需要隔着皮肤进行盲视操作。
开放式手术,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层次有根血管就够了,因为你切开以后,可以先找到它,并且处理。无论是结扎也好,牵拉保护也好。但微整我们永远看不见具体的危险,甚至每个人可能还有差别。所以有些人就很担心——知道了反而更恐惧。
其实,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。
有一次,吴宇萌院长曾跟我谈起,说假如我们可以在每个人的面部,画出所需要操作的组织,和所需要规避的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,是不是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了?
因此,吴宇萌提出了“逻辑解剖”的理念。
用通俗,有趣,直观的方式,换个姿势讲解剖。 其亲手打造的美丽课·逻辑解剖注射解剖特训营,专为注射医生量身定制,高度贴近临床,指导临床注射。
高医生还是很犹豫,说也去过一些医科大学,参加了不少解剖教授主办的解剖班,但大多是就解剖讲解剖,因为这些专家平时注射很少,甚至不打针。
当我告诉他,吴宇萌有自己的机构,平时注射量很多时。
他终于不再犹豫了。爽快地欣然报了名,并还带上自己另一位同事,一起去北京参加了学习。
后来,他给我发消息,三个字“太值了!”
中年危机其实就一个“怕”字
话说回来,我并不是一个营销人员。
但最终他获得了好的体验和收获,我也替他高兴。他最终做了一个干脆而正确的决定,并获得了好的结果。
讲完这个故事,我想说的是,不要怕,也不要做一个遇事犹豫的人,尤其是人到中年,需要果断做决定的时候。
中年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,就是犹豫。
其实当你对一件事犹豫要不要改变时,就说明你对现状已经很不满意了。那么统计意义上的建议是,你改变大约会更好。别担心改变之后的不确定性,因为你一旦开始行动,你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了。
要知道赚钱这事,其实只是对“行动”的奖励,而不是对认知的奖励。
我们最近经常听到一个词,叫“高认知的穷人”,他们懂得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。
原因就在这里,没有行动力。
为什么没有行动力?很多就是害怕嘛。
很多人说,“难走的路从来不拥挤”,其实不是的,中国人那么能吃苦耐劳,难走一点是阻挡不了大家的。大家真正不愿意走的是那些需要冒险的。绝大部分人并不怕苦,但怕风险。
而这个“怕”字,恰恰对人影响最大。
怕这怕那,担心没发生的事,担心自己做不成,害怕搞砸了丢脸。
其实除了倾家荡产这类实质性风险,其他的都是伪风险(比如你去参加一个学习,最后就算觉得没有达到预期,也顶多损失点学费和时间,没那么可怕)。
而你也许没意识到的是,一般当你害怕的时候,往往就是人生迎来巨大变化的时候。
这个年龄,其实也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之时。
当打之年,不要怕,这时怕,就得怕一辈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