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第安纹为什么难搞?
印第安纹不好打?市场需求还挺大!
作为东方人常见的表征,印第安纹在轻医美临床有大量的需求。
轻度的印第安纹通过浅层填充修饰,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,但中到重度的印第安纹则是重点和难点,有时候单纯的浅层填充修饰,不仅得不到想要的效果,反而会加深。
究其原因,这是因为中面部的解剖学结构和力学结构比较特殊导致。
作为面中部常见的沟壑之一,其表现为泪沟的延长线,部分学者称之为颊中沟。
图据中华整形大典
《熊师:印第安纹的解剖学特点与治疗进展》
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该沟壑的深度不同,众多经验丰富的医生总结了不同的处理方法:
如小针刀的剥离,线性提升,深部脂肪室的支撑等等。
从骨性结构的角度考虑,面部骨骼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的。
颧骨和眶骨的边界偏高,接近鼻唇沟的位置则往下方凹陷。
上颌骨拐点突出,但到了梨状孔附近,则形成凹陷的区域。
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组织的流失,我们会发现面中部组织松弛下垂至颧弓处堆积形成沟壑,表现为印第安纹。
在这里,我们不妨可以思考一下,为什么组织在此处会形成反折,且不致继续下垂。
美丽课·逻辑解剖注射解剖实操班
版权图片 转载必究
口周上提肌群附着在上颌骨骨性结构的转折点,发出韧而致密的结构,且不单纯发生在骨性结构这个层次,而是在纵深的阶段都是相对韧而致密,直达皮肤表面。
这其实即是我们平常熟知的颊上颌韧带及颧弓韧带,实际上印第安纹是此韧带的体表投影。
正因为韧带结构较周围的筋膜或者纤维束,都要相对韧而致密一些,故导致其上方的组织在松弛下垂的时候,被其阻挡不能完整向下延续,从而形成反折。
综上所述,印第安纹其实本身为面部自然的解剖结构,严肃来讲,是无法通过常规治疗手段,达到完全平整的状态的。
“解剖男神”吴宇萌在美丽课·逻辑解剖注射解剖班
上进行注射解剖实操教学
在具体处理方法上,可考虑通过线性牵拉改变皮肤张力,将皮肤表面展平。但应注意布线范围不应超过该沟壑的边界,否则容易造成反折,从而加深牵绊感。
同时在其下方的soof及其深面的颧内深脂肪室做力学支撑,通过容量的改变,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。
这里,特别提醒整形医生,在面诊时,一定要和顾客进行充分的术前沟通,告知其可以通过医美手段,进行有限改善,而不能绝对化。必要时还可适当降降顾客预期,以免顾客预期过高,导致术后心理落差而产生客诉。